■记者 周和 实习记者 彭丹/报道
本报延边电 天天早上,老西席李永春听见鸡叫后就早早起来,六点钟之前就来到学校,拿起挂在讲堂墙上的铃铛,准时站在学校门口等他惟一的学生韩虹阳。当小虹阳骑着自行车的身影呈现时,李永春带着微笑看着小虹阳,摇起铃铛,“公布”上课时间到了。小虹阳放好自行车,跑到老师眼前深鞠一躬,规矩地说声:“老师好!”“嗯,上课吧!”李永春牵起小虹阳的手,步入讲堂,开始了一天的进修。放学后,在望不到小虹阳的身影时,李永春才锁好门窗回家。这样冷静无闻的日子,他们已共同渡过了半年多时间。
新闻提示
老西席就是李永春,男,朝鲜族,本年61岁。学生就是韩虹阳,女,汉族,本年12岁,是大苏村小学三年级学生。也是该校惟一的一名学生。大苏村民们都说,这个小学恐怕是全世界最“小”的小学了。
6月25日早上,记者从龙井市乘车出发,前往地处中朝国土的三合镇大苏村。汽车在弯弯的山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,达到了三合镇。再从三合镇乘车前往大苏村,山路越发弯曲,在绵延的大山深处行驶了两个小时才达到。
两小我私家的学校 周和/摄
只为一个学生不掉队
只有师生二人的小学
这学校为啥只有一个老师、一个学生?李永春老师说,他是大苏村人,从1982年就在大苏村小学任教。其时学校中小学在一起,总共12个班级,共有四五百名学生。当时的大苏村果树农场很赚钱,所以村里建起了当时一流的村小学校舍。然则到了上个世纪90年月,村民们纷纷走出大山闯世界,孩子也跟着怙恃外出上学。到2000年,大苏村小学仅剩下十几个孩子上学。那年,上级抉择将大苏村小学归并到三合镇九年一贯制学校,即三合镇中心学校。按打算,送走最后一批高年级的毕业生,学校就公布驱逐。然而,贫困生韩虹阳却“打乱”了这个打算。
在舆图上要找到大苏村,可要费一番工夫,因为它地处龙井市最南端的中朝国土。距龙井市区有100公里,距三合镇也有35公里,哪里荒僻得连手机信号都没有。
小学地处国土大山深处
目送惟一的学生放学 周和/摄
两小我私家的教室 周和/摄
这排屋子共有十多间讲堂,可每个讲堂都空空的。只有一间西席办公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。记者循声推开门,看到一个年老的老师正用教鞭指点着黑板上的汉字。讲堂中央只有一张学生课桌,只有一名女学生。她正跟着老师朗读着新学的汉字。从老师和学生的心情里,使人认为讲堂里似乎并不是只有一名学生。大苏村小学在村南部一片没有围墙的安定上。安定原是操场,可现在却长满了蒿草。没有校门,也没有校牌。在靠操场西侧有一排向东开门的屋子。墙上“尊师爱生”几个斑驳的红字还能辨认出这里是一所学校的讲堂。在学校南边不敷半里就是图们江,与扑面的朝鲜村庄鸡犬相闻。
韩虹阳家住大苏村六组,怙恃原是外地人,几年前在当地落了户,靠种地维持一家5口人的糊口,糊口较量贫困。韩虹阳热爱进修,开明的怙恃抉择让孩子用常识改变运气。然而学校归并后,不管到龙井市照旧三合镇上学,纵然学杂费全免,每年也要花上千元住宿费、糊口费。小虹阳的家拿不出这笔钱。